熊獅四連戰的第二場,7局上半,雙方四比四平手,熊隊進攻,前兩棒石志偉和蔡健偉順利攻佔一二壘,沒人出局,輪到中心打者,正是一舉突破僵局的大好機會!

比賽的氣氛隨之逐漸攀升到頂點,不分黨派,也不分顏色,坐在現場或是守在電視機前的所有球迷都在屏息以待接下來的戰況發展。緊張、期待、禱告、興奮、不安……

然而,La New的教練團卻在此時送給了大家一個最錯愕、也最遺憾的決定:

「三棒林智勝接收旨意,不斷地嘗試觸擊,最後終於勉強把跑者送到二三壘;投捕之間順水推舟讓四棒陳金鋒如同觀光客般,搭乘接駁車來到空無一人、風光明媚的一壘壘包;接下來,五棒潘忠韋彷彿中了大橋教練佈下的七星迷魂陣,如眾獅兄獅弟所願擊出奪命雙殺打。劇場驟然落幕,有人搖頭嘆氣,有人雀躍不已,有人鬆一口氣,有人罵聲連連!」

隱藏在背後的意義為何?

先強調一點,這並非這局熊隊得不得分,或比賽是輸是贏的結果論、馬後砲,而是La New這群偉大聰明的教練居然會下達如此令人氣到轉台改看小氣大財神的戰術,讓一齣可能迸出精采對決的好戲瞬間成了食之無味、惋惜加倍的泛泛肥皂劇。

不是埋怨觸擊推進戰術是錯誤的,而是在於使用的時機點與場上狀況。就時機點而言,比賽後半段形成僵持局面,任何一個壘包的攻佔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出現壘上有人無人出局的狀況,教練為求增加獲勝機率,使用較穩當的觸擊戰術當然合情合理。

問題是此時站在打擊區上的不是攻擊能力較差的後段棒次,而是全隊全壘打數排名第二、打點第三多的林智勝,教練團居然連讓打者放手一試的機會都不給,直接就叫第三棒擺出短棒!好吧,就算是今年林智勝的整體狀況還未達最佳狀態,教練不放心讓他自由攻擊,但別忘了,前一天比賽林智勝曾擊出兩分打點全壘打,這場比賽的前三個打數也有兩支安打包含一支二壘安打的演出,這證明他在這個系列賽的球感還不差,教練團為何執意要用戰術限制他的發揮?再者,即使林智勝真的觸擊成功,順利將跑者送上二三壘,一人出局一壘壘包空出來,獅隊難道會讓接下來上場的陳金鋒有揮擊的機會嗎?

這意味著,教練決定不把攻堅責任交給林智勝、陳金鋒和潘忠韋三位中心打者,而選擇了五棒的潘忠韋和六棒菜鳥蔣智聰,目的就是為了視覺和心理上接近本壘一步感覺就離超前分更進一步,這樣對嗎?

從科學數據來看,兩人的打擊率分別是2成62和2成59,長打率4成14和3成52,合計6支全壘打31分打點,以及8次雙殺打。對照若無使用戰術將依序輪番上場的三四五棒打者,壘包與出局數皆少一人,打擊率則分別是2成71、3成13、2成62,長打率4成14、5成45、4成43,合計23支全壘打109分打點。如果教練只是為了搶得超前分,「潘忠韋+蔣智聰+滿壘+兩個出局數」與「林智勝+陳金鋒+潘忠韋+一二壘有人+三個出局數」,哪一種組合能獲得較高的得分率?結果應該不言而喻。

我相信教練團下達觸擊指令大概是擔心林智勝萬一擊出雙殺打造成此局攻勢瓦解大半。那麼我想問的是:滿壘一出局四個壘包皆為死球的狀況,對於守方來說不是更容易完成雙殺守備?更何況,論雙殺打次數,林智勝本季兩次較潘忠韋少了3次;論跑壘速度,林智勝毫無疑問比腿受過傷的潘忠韋要來得出色;論三振保送次數,林智勝也比潘忠韋要來得好一些。這裡不是說潘忠韋打擊不如林智勝或陳金鋒,而是La New平白捨棄一位具長打能力的打者,連帶也讓另一位攻擊力更強的打者失去打擊機會,目的就只是為了多前進一個壘包,值得嗎?

有人或許認為一二壘有人沒人出局,如果不安全推進,「感覺」好像有可能打出雙殺打讓得分機會迅速消失。我只能說這種模棱兩可的看球感覺其實就是一種長期錯誤觀念灌輸下的錯覺。

在七局上這個打席之前,本季林智勝233個打席中總共出現兩次雙殺打,是La New所有主力先發打者中次數最少的,平均116.5個打席才出現一次;反之,每4.27次打席即可出現一支安打,而10支安打中有4.43支是二壘以上的長打。「1:116.5」跟「1:4.27」,哪一種出現的機率比較高!棒球比賽換個角度看,其實就是一種機率比賽,攻擊者在和守方的對決中尋求更高的上壘機率,如果發生的機率集中在同一時段,就能創造出得分機會。當一名打者在創造多個壘包的攻擊能力高於其他人時,教練就應該給予這位打者更多的機會藉此讓球隊獲得更大的報酬率,這是身為主力打者的榮耀和責任,也是比賽最引人入勝的部份。然而,我們卻在這場比賽這個半局的攻擊中活生生被教練團剝奪了這份球迷的期待。

中心打者於比賽關鍵時刻被教練驟然下令使用推進戰術在台灣職棒已經屢見不鮮,但發生在以「強攻豪打為目標」的熊隊身上,確實讓人有些失望,我相信有很多球迷是衝著此點才將目光逐漸轉移到這支球隊身上。林智勝的觸擊真實反映了多數台灣教練「戰術至上」的思維,在雙方平手沒人出局一二壘有人的舞台上,教練團連這樣一位全壘打排名第四、打點排名第五、OPS排名第六的打者都不願意授予自由揮擊的機會,其他球員就更不用說了。「每次站上打擊區都是一種學習」,你可能是難堪的三振出局,可能被接殺刺殺,可能是搥胸頓足的雙殺打,可能是幸運安打,也可能是一支石破天驚的長打,不管結局如何,唯有透過與投手面對面、硬碰硬的真實對決不斷累積打擊的經驗和強度,並配合教練的觀念灌輸,以及基本動作的確實訓練,方能持續提升進化,這是百年棒球發展史下的金科玉律。遺憾的是,我們眼前看到的台灣棒球卻是反其道而行,球團短視近利,教練呆板固執,球員不得其所,長期以往,也難怪台灣打者在國際比賽中的表現竟是如此難堪、舉步維艱。

說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想看到的是一種格局,一種能提升台灣棒球發展的格局。戰術從來只是比賽的一部份,一支成功的球隊必然是建立在球員厚實的基礎能力上輔以教練團專業的訓練和靈活的調度運用。球團和教練不去思索如何有效提升球員的基礎能力,交流學習並灌輸更進步的打擊觀念,反到短視地想以戰術彌補能力的不足,這不是本末倒置嗎?當棒球成了被戰術思維牽著走的傀儡,反而忽略了職業運動中所綻放的燦爛火花其實就是來自球員之間的競爭對抗時,如此乏味的比賽焉能吸引球迷的目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巴瑟畢特 的頭像
    巴瑟畢特

    【巴瑟畢特】

    巴瑟畢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