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V.S. 24」
這齣結合時代傳承意義、娛樂性和頂尖對決意涵的超級大戲,早在上季的分區決賽之前就已被各界和全球球迷假想為年度最後的戰役,沒想到卻在奧蘭多魔術的強力演出下,最終還是付諸流水。這裡倒不是說魔術隊不夠格擔綱主角大任,只是在兩軍交戰中多少也失去那種濃厚而令人引頸期盼的對峙氛圍。
很快地數個月過去了,一邊是歷經笑擁金盃的榮耀過程,另一邊則是陷入愁雲慘霧、不發一語的敗後檢討,而氣氛迥異的雙方最後竟共同走向大力補強一途,各自迎來堪稱重量級的新成員,分別都為所屬區域投下令各隊心驚膽跳的震撼彈。隨著兩隊戰績的延燒,一切的跡象似乎都顯示這場未完之夢仍有機會再次捲土重來……
一方綺想
最重要的還是在話題本身。
洛杉磯湖人與克里夫蘭騎士這兩支近來戰績崛起的強權,其最重要的成敗關鍵全繫於布萊恩(Kobe Bryant)和詹姆士(LeBron James)兩位男主角,他們之間其實存在若干相似的特質和背景。兩人皆是NBA高中棄學生中絕佳的成功案例,具有時代指標性的意義;兩人所出身的96選秀梯和03選秀梯,都在NBA歷史著名的新秀潮中佔有決定性的份量,從表現和關注度來看,儼然也是兩大梯隊的領頭人物;兩人的出道或多或少都和籃球大帝喬丹(Michael Jordan)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多被外界賦予接班最佳人選的期待,更由於喬丹乃傳奇84選秀梯掛頭牌的超級球星,對照布萊恩和詹姆士頗有跨越時空代代傳承的意涵。
然而在這些以外,布萊恩和詹姆士的NBA發展之路卻是大相逕庭,其展現的球風和個性也不盡相同。
猶如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布萊恩,甫進NBA便加盟名門湖人隊,同時在前輩好手如雲下,布萊恩不需要立即擔負拯救球隊的重責大任,他可以有緩衝摸索的時間,展現其傲人的天賦;年紀輕輕就有冠軍連霸加身,並經歷了長時間的副手階段,直到正式單飛接管球隊。或許中間過程曾出現不少流言蜚語和肥皂劇情節,評價有正面有負面,但歷史上卻絕少有球員能夠像布萊恩一樣,從年少輕狂到迎接盛世的路途上,不斷地在轉換身分和調整心態中度過每道關卡,這些歷練也進一步造就出布萊恩既曾為強力第二人副手又是球隊第一超級主將的複雜特質。
詹姆士則不同,在資訊傳播、媒體放送極為發達的時代,還是高中生的他就已經被冠上未來救世主的封號,所引發的話題和潮流,放諸歷史絕無人能匹敵。在詹姆士大步邁向更高殿堂時,自始至終都是球隊第一人的他必須承受所有加諸在自己身上的壓力,也形塑他超乎19歲的高度成熟與王者霸氣,其奮鬥過程就像複製喬丹一樣,將戰績跌落谷底的球隊迅速重新換上新面貌,並一步一步推向高峰。這種循序漸進的蛻變過程就像過去多數球星必經之路,只是相比之下,詹姆士所受到的運氣和眷顧顯然是比前輩們好上許多。
當主走靈巧飄逸、攻守技術細膩多變的布萊恩遭逢體能身形無與倫比、力量與敏捷完美結合的詹姆士時,兩人的競爭不完全在彼此的對位,或是各自擁有的陣容優劣,卻是更高層次的領導價值呈現。就像昔日的「MJ V.S. MJ」,勝負已不是主要意義了,而是兩位劃時代球星的終極饗宴。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歐尼爾(Shaquille O'Neal)的存在,特別是他和布萊恩之間亦敵亦友的巧妙關係,以及存在於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搭檔氣氛,從實質大哥到精神上的老大,兩種情境的遞嬗,似乎更能激盪出布萊恩、歐尼爾、詹姆士三角關係之間的微妙火花。
對嗜血好事的傳媒和評論、識門道也瞧熱鬧的球迷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噱頭、更具想像空間。
進化的天才
在評斷一位超級巨星除了從個人數據、獎項、冠軍盃等有形價值以及領導能力、精神感染力、商業魅力等無形資產去衡量外,能否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程度的進步和成長也是重要指標。如同「郵差」馬龍(Karl Malone)從一個罰球命中率不到五成的莽漢到後來成為聯盟最可怕也最精準的重型坦克;或是喬丹從早期飛天遁地的切入者練就出一身非凡的後仰跳投;又或者大歐從剛進聯盟被視為「不過就是個巨大的人體標本」,逐漸精進於禁區附近的進攻招式和轉身動作,以及傳球視野,終成一代中鋒。
在布萊恩和詹姆士身上,你一樣能夠看到這樣的蛻變進化。
眼尖的球迷應該可以發現布萊恩本季在低位背框攻擊的比例似乎較往年增加許多,不管是在積極的要位或是刻意地往low post尋求進攻點的開展。過往布萊恩不是沒有低位進攻的能力,只是這個球季初他更將重心放在這塊區域,當然一部份原因在於季初蓋索(Pau Gasol)的缺陣,加上拜能(Andrew Bynum)禁區進攻動作仍不夠成熟,因此球隊某種程度需要布萊恩成為低位單打的進攻發動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得分招式早已出類拔萃的布萊恩,其積極開發、淬鍊個人更穩定的進攻手段的高度企圖。
布萊恩說:「當防守我的是對方較矮小的後衛時,我必須要有很好的低位步法及技巧,才能加強我的攻擊。」
為了增進低位腳步,布萊恩在暑假期間甚至去了休士頓一趟,向昔日有著「夢幻迷蹤步」之稱的「非洲天王」歐拉朱萬(Hakeem Olajuwon)請教,兩人也進行了兩小時左右的訓練。歐拉朱萬的腳步不單是中鋒教科書,他的範圍其實也涵蓋後衛和前鋒的動作,對於像布萊恩這種可能常常利用身高和速度優勢往低位壓迫的高後衛來說,勢必將提高對手防守的威脅。以往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第二度三連霸時期的喬丹,幾乎可說是球隊最主要的低位進攻點,配合拿手的後仰跳投,關鍵時刻總是無往不利,而布萊恩也是朝這方向發展,試圖尋找出更穩定而具效率的進攻手段,增添衛冕霸業的本錢。
更為年輕、體能猶在巔峰的詹姆士,則是每一年都有令人吃驚的成長幅度,上個球季他在三分線外展現出努力的成果,命中數創下個人的新高,破除外界對其外線不穩的疑慮;本季在歷經季後賽的挫敗後,詹姆士也試著在個人進攻效率和帶動隊友上投注更多的心力。
到目前為止,詹姆士每場平均出手次數下降到19.8次,這是新秀球季以來的新低,在聯盟中僅排在第八位,然而他的投籃命中率卻是首度突破五成大關,達到50.8%,三分命中率更躍升到36.8%,同時平均助攻也是高達每場8次,這三項數據都是詹姆士生涯的新高,此外他的真實投籃命中率(TS%)60.6%和有效命中率(eFG%)54.9%也都創下個人新高。
這些數據足以顯示詹姆士在個人進攻方面的精進和拿捏,不需要刻意持球單打,不需要力拼得分王寶座,卻是盡全力在提升隊友和自己的攻擊效能,特別是在球隊面臨陣容更替的時刻,為了達到季後賽更高的目標,詹姆士尋求個人與團隊之間平衡點拿捏的用心顯而易見。
從布萊恩、詹姆士的改變和突破,可以看出兩人對於不同階段性上的著墨和思維皆是十分清晰明確,也為兩軍未來可能的正面遭遇,提供更多驗證的空間。
挑戰和阻礙
回歸到現實,湖人與騎士在球季開打後各自按照步伐朝著遠方前進,終點看似明亮卻是遍布荊棘和阻礙。
在亞泰斯特(Ron Artest)加盟後,湖人的先發戰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時球隊防守也注入更強韌的因子,反映在平均失分和對手投籃命中率上更為顯著。然而布萊恩的手指舊傷未去、新傷又至的情況卻是令人捏把冷汗,縱使從布萊恩的高檔表現仍未看出傷勢的負面影響,但球季猶長,在經過季初較為輕鬆的賽程,往後接連的客場作戰和back to back,以及激烈的西區情勢,還是為球隊埋下一絲不安的因素。
另一方面,拜能和替補群的狀況仍然是湖人必須面對的難題。特別是在拜能的防守企圖上,其卡位與爭搶積極度對一位年輕潛力中鋒而言可說是不及格,更別說薄弱的協防能力,或許拜能還在顧慮過往膝傷的陰影,不敢放膽拼搶,但這對湖人既有的禁區優勢來說,也多了讓對手趁虛而入的可趁之機。
騎士的問題還是在大歐的效應與其他球員能否給予適時輔助。現階段大歐帶給騎士的精神戰力還是高於其實質助益,當然以大歐的年紀,騎士也明白不可能要求他整年都維持高峰,重點仍是在面對主要假想敵是否達到牽制作用,這在對魔術的比賽中確實收到明顯效果,但遇到防守更老練的塞爾蒂克卻是無功而返。
可以想見的是,例行賽騎士勢必得盡可能塑造出有大歐和沒有大歐的兩套陣形,針對不同的對手,以更好的效率累積勝場,增加主場作戰的優勢。以東區強弱分明的狀況,老鷹、塞爾提克、魔術仍是騎士邁進決賽最主要的障礙,如何將大歐的最後戰力悉數發揮也攸關騎士的成敗,甚至決定「小皇帝」的未來去留。
在NBA歷史上,以超級搖擺人為重心的冠軍對決可說是少之又少,布萊恩與詹姆士的存在也為球迷勾勒出如繁星般的想像畫面,這段猶在空想編織中的終極戲碼是否真實化作明年六月的強檔主打,就得看上天賞不賞臉了。
(槍是下等人用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