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場考驗心臟的戰爭!本季季後賽第十六場相差在三分或三分以內的比賽。


歷經千辛萬苦方闖進西區決賽的兩強,果然如預期般上演燦爛得分秀,只是過程中卻傷了Howard、Bell和Marion三位大將,也對兩軍未來戰況演變投下一個未知數。而比賽最後五秒鐘的風雲變色更讓年輕的Diaw和Harris充分感受到「季後賽變奏曲」的歡樂與哀愁。


幾個重點可以觀察:


第一、連續密集出賽的疲累和累積的勝負壓力逐漸讓傷兵情況成為西區決賽的變因。Josh Howard與Raja Bell的傷勢不明,Bell可能還嚴重些;一跛一跛的Shawn Marion,咬牙奮戰的神情令人動容,但原本就有傷的腳是否因此雪上加霜,有待觀察;此外,Nash的背傷也是不定時炸彈。浴血奮戰直至最後一兵一卒的太陽,與小牛較為完整的陣容相比,很可能再次面臨主力作壁上觀的困境。


第二、小牛雖然一開始排上Erick Dampier作為先發,但整體速度立刻受到太陽嚴厲的挑戰,迫使Avery Johnson改變成以Nowitzki為首的小球陣容來應付,只是小牛依舊無法適應場上飛快的節奏,尤其在Josh Howard退場後,回防速度過慢的缺漏更為明顯,導致太陽不斷在攻守轉換中獲得分數,全場32分的Fast Break是季後賽最好的表現。


第三、儘管一直出現不論有無進球都被對方以多打少的畫面,不過大半時間小牛隊在封鎖太陽外線的工作做得還不錯,全場只讓平均每場三分線出手25.5次的太陽射手群僅有15次投籃,是季後賽以來最少的一場。雖然這跟太陽較多快攻得分以致外線比重減少有關,但也間接說明小牛在防守策略上的成功,無論是交換防守或外圍移動盯人都跟得十分緊,讓太陽幾名射手很難有持球瞄籃的機會。


第四、由於Boris Diaw內外不拘的陰柔打法,配合其靈敏的活動力,使得他的一對一打點和由高位往禁區的跟進接應成為今年太陽半場進攻的一大特色,這場比賽讓大家再次見識到這個戰術配合的破壞力。由於小牛為求有效封鎖太陽外線,不願輕易協防內線,加上Thomas與Marion分別牽制住Nowitzki、Van Horn或Stackhouse,使得防守Diaw的對象往往變成身高較矮的Harris,形成容易單打的Mismatch。Harris即使攻擊火力大爆發,但在防守上的劣勢卻也造成小牛大失血,讓苦笑的Avery Johnson更加懷念腳傷離場的Josh Howard。


第五、在德州大戰中Nowitzki展現出來的高位破壞力,不論中距離跳投、切入突破還是吸引防守後的分球都把馬刺的防守搞得不知如何是好,讓Popovich只能頻頻搖頭,這是小牛得以在血戰七場後突圍成功的關鍵。


然而這場比賽,我們卻看到Nowitzki改變之前扮演的角色,不斷在低位要球,強攻禁區,甚少直接外線跳投。我相信這是Avery Johnson下的指令,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小牛的禁區攻擊和第二波籃板攻勢,彌補Dampier的不足,尤其在上演小球陣容後,Avery Johnson更需要一位低位攻擊點來製造太陽的防守壓力。


這樣的策略是否產生效果?從籃板來看,尤其是進攻籃板的爭奪確實達到目的,但Nowitzki強打籃下的結果,命中率卻是遠遠不如對馬刺的5成27。原因一部份是出在太陽防守圈的收縮,導致籃下單打空間減少;其次,少了擅長空手走位、跟進突破的Howard,使得Nowitzki的進攻壓力大增;最後一點,Nowitzki並非Tim Duncan,他最舒服的進攻位置不是背對籃框進攻,而是正面持球攻擊。


Avery Johnson當然知道這些不利因素,但這也是他兩難的地方。如果將Nowitzki換回原來的角色,在禁區不能用也不敢用Dampier或Diop等高大鋒線的情況下,小牛很有可能會喪失制空權,要知道太陽隊即使籃板不如人都還能夠贏球,更何況讓他們掌握籃板優勢。相反地,小牛全隊除了Nowitzki,似乎沒有其他更具優勢的低位進攻者,這樣做很可能會逼使小牛與太陽進行所謂的跑轟戰,Avery Johnson沒有絕對把握能佔到便宜。基於這些考量,我相信接下來Avery Johnson還是會讓Nowitzki繼續主打低位,和Devin Harris或Jason Terry同邊配合,如果Howard傷勢沒有大礙,能夠安然回到場上的話,情況會比首戰還要來得樂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巴瑟畢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